1.幼儿期5、6岁-12、13岁的总角:古代幼儿将下垂的头发在头顶扎成两个结头发并扎成发髻,形似角,所以也用来指人的幼儿期,南北朝、隋、唐时期,男性多戴纱冠、帐头,而头发则是捧在头顶或脑后,16-19岁的时候,其实完全可以梳理头发了,这个时候头发的长度就足够了。

南北朝、隋、唐时期,男性多戴纱冠、帐头,而头发则是捧在头顶或脑后。他们有的形成两个“头”(发髻),有的形成一个头,有的被一根细长的“发簪”夹着,弯在额头上,看不见。到了明朝中期,成年男子争吵的现象逐渐消失。一般劳动人民把头发三两股绑在脑后,而文人、学者、官僚、贵族一般把头扎成发髻,头上缠一条网巾固定头发。这个形象在韩剧《明成皇后》中可以看到。不是每个人都一样。
2、古代男子未及冠前发型男人的发型在历史上有三个阶段。1.幼儿期5、6岁-12、13岁的总角:古代幼儿将下垂的头发在头顶扎成两个结头发并扎成发髻,形似角,所以也用来指人的幼儿期,这种发型男女都适合。因为后面头发不够长,不能往上梳,只好垂下来,所谓“黄毛下垂”2儿童-青少年-成人过渡期13、14 -20岁,是最迷茫、最不清晰的时期。16-19岁的时候,其实完全可以梳理头发了,这个时候头发的长度就足够了。